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即( )
A.《礼记》
B.《学记》
C.《论语》
D.《春秋》
2.新课程改革强调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是实现( )的转变。
A.课程功能
B.课程内容
C.课程结构
D.课程评价
3.由于遗传素质的差异、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努力程度的不同,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互补性
C.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4.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 )
A.创造力
B.求知欲望
C.个体思维的灵活性
D.已有知识经验
E.好奇心
5.教育史上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小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6.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或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人能掌握并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须依靠( )
A.自学
B.训练
C.培训
D.教育
7.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的实施过程,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
A.德育环境、德育内容
B.德育环境、德育目标
C.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德育环境、德育方法
8.班杜拉认为在学生品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
A.认知—联结
B.替代性强化
C.观察学习
D.自我强化
9.在学校心理辅导的实践中,运用改变学生认知的技术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方法是( )
A.行为塑造法
B.团体心理辅导
C.系统脱敏法
D.理性情绪疗法
10.校本课程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校本课程开发须落实为相关的校本课程书面教材
B.应该加强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C.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借助校外专家的指导
D.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鼓励学校因校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
查看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解析】《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2.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
3.D【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CD【解析】思维越灵活,越能从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就能提出越多的合理假设;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扩大假设的数量并提高其质量。
5.A【解析】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其中,个别教学制是古代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
6.D【解析】科学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或潜在的生产力。须通过教育才能把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年青一代,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7.C【解析】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8.B【解析】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9.D【解析】四个选项中只有理性情绪疗法属于改变认知的技术。
10.BCD【解析】校本课程应该完全是学校教师开发和选用的课程方案或指南,而不能是学生人手一本的教材,所以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须开发出相应的书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