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招聘服务平台[www.zhaopinya.cn]  
一、单选题
1.2024年11月16日出版的第22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下列选项属于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要把握的原则的是:
①坚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②坚持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
③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④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⑤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查看答案解析


2.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该句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
C.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意思为: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题干中,“名为治平无事”指表面上社会安定、风平浪静,“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指实际上存在着不安定因素。安定与霍乱是一对矛盾,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A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体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题干中,“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意思为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但未体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A项排除。
B项: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指的是符合发展规律,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指的是不符合发展规律,必将灭亡的事物。它们的判断标准是是否符合发展规律,而不是出现的时间早晚。题干并未体现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B项排除。
D项:题干并未体现真理相关内容。D项排除。


3.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路线,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
A.古田会议
B.遵义会议
C.八七会议
D.中共七大
查看答案解析


4.如果一国的三家新能源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几乎等于该国全部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并且进口新能源汽车很难在本国立足。则该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属于:
A.垄断竞争市场
B.不完全竞争市场
C.寡头垄断市场
D.完全垄断市场
查看答案解析


5.国家民政部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民政厅、局之间属于:
A.不相隶属关系
B.隶属关系
C.平行关系
D.业务指导关系
查看答案解析


二、多选题

6.《光明日报》刊载的一篇文章写道:“转型是从公共行政迈向公共管理。行政改革实践不断增加公共管理因素。实现从行政权力的有效配置走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从内容上讲,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
A.公共管理更强调责任
B.公共管理追求公共利益
C.公共管理的人事管理相对单纯
D.公共管理具有明显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征
查看答案解析


7.总角是古时对人童年时期的称谓,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下列称谓所指代的年龄比总角更大的有:
A.而立
B.襁褓
C.孩提
D.舞象
查看答案解析


8.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中止的是:
A.甲持刀想杀乙,走到中途时突然害怕杀人后会被判死刑,于是就放弃了
B.丙收买1名男童打算日后卖出,次日看到拐卖儿童犯罪分子被处死刑的消息又将儿童送回家
C.丁在其上司水杯里投毒,见其上司喝水后太过痛苦将上司送往医院救治,因医生注射错误药物致其上司死亡
D.戊为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20万元用于购房,半年后主动归还
查看答案解析


三、判断题

9.可燃冰是一种固态混合物,由冰和天然气组成,以乙烷和丙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水合物,是最常见的可燃物。( )
A.正确
B.错误
查看答案解析


10.人工增雪是一个微物理过程,而不是产生新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 )
A.正确
B.错误
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