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
1.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好采取( )的策略。
A.取法乎上
B.取法乎下
C.取法乎中
D.无法即法
2.学生中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多半原因在于( )
A.道德情感不深
B.道德认知不足
C.道德意志力不够
D.缺乏合理的行为技能
3.在注视飞速开过的火车之后,会觉得附近的树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是( )
A.诱发运动
B.动景运动
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
4.小明学习非常努力和勤奋,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学习成绩还是不理想。小明存在的问题是( )
A.学习倦怠
B.厌学
C.学习困难
D.学习动机不足
5.根据某人所属的人群特征来推测他具有的其他典型特征。这是一种( )
A.心理定势
B.社会刻板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6.“坚持真理,奖罚分明”体现了教师的( )
A.职业良心
B.公正意识
C.教育义务
D.专业荣誉
7.与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共同构成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是( )
A.受教育者
B.教育领导者
C.教育方法
D.教育内容
8.下列关于视听教材的逼真程度与学习效果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越逼真学习效果越好
B.中等程度的逼真度学习效果佳
C.越模糊学习效果越好
D.学习效果与逼真程度无关
9.张老师在教学生区分形近字“慢”“漫”“幔”“谩”时,将四个字相同的右半部分用白色粉笔写出,不相同的左半部分用彩色粉笔写出。张老师利用了知觉的(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0.下列表述中属于社会本位论的是( )
A.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B.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C.社会要求会阻碍个体素质的发展
D.教育的目的应根据个人需要制定
查看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
1.A【解析】教师的人格修养有两个问题:一是修养的策略问题,二是修养的尺度问题。在策略上采取“取法乎上”,这是因为:(1)人格修养的规律性;(2)师范人格的特点(格位高);(3)中国古代的伦理智慧。
2.D【解析】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产生道德行为的要条件,学生中经常出现好心办坏事,动机和效果不一致等现象,多半是有良好的道德动机,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行为方式造成的。
3.D【解析】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
4.C【解析】学习困难即学习技能缺乏,指在知识的获取、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策略和技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掌握学习方法。题干所述是学习困难的典型表现。
5.B【解析】社会刻板效应是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
6.B【解析】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包括: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及教师幸福、教师人格。其中,教师公正的内容主要有:(1)坚持真理,伸张正义;(2)一视同仁,爱无差等;(3)办事公道,赏罚分明;(4)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7.A【解析】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也有说法认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8.B【解析】视觉材料的逼真程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让学生认识某事物而又防止视觉传播的失真,首选的做法是直接呈现实物本身,而没有实物时,就要运用实物的直观图像。但并不是直观图像越接近原物、逼真度越高,学习效果越好。研究结果表明,直观图像等视觉材料的逼真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所以中等程度的逼真度学习效果才是佳的。这是因为高度逼真的视觉材料中包含了过多的细节,许多无关信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了他们对有关信息的学习。
9.B【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
10.A【解析】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发展须服从社会的需要。B、C、D项强调的都是个人价值的意义。